<<雖然總被拿來與歐系跑車比較,就外型設計而言,GT-R與一般人印象中的歐系跑車仍有相當的差距,沒有為了追求流線而刻意壓縮的線條,走的是Skyline GT-R一系自1968年以來,偏向於性能房車的外型設定。>>
小改款升級,空力更進
論外型,GT-R或許跟一般讀者心目中的跑車有著些許的差異,沒有為了追求流線外型而刻意壓縮的線條,走的是Skyline GT-R一系自1968年以來,偏向於性能房車般外型設定,雖然採取雙門Coupé的格局,不過GT-R不若時常被拿還比較的Porsche 911或者是其他歐洲跑車產品那般,有著刻意壓縮的線條,有的是更具剛冽、肌力的風格。
<<車頭>>
<<車尾>>
重新修飾的車頭與車尾造型,不僅只是為GT-R帶來更具新意的面貌,同時經過空氣力學方面的考量,能夠為GT-R帶來更為出色的空力效應。小改後重新修飾的水箱護罩進氣開口以及前保桿的整流翼片,能夠為車頭增加10%的下壓力;車尾新增的導流翼板,也能為車尾增加10%的下壓力,讓GT-R在高速之下能夠更加穩定。
2011年式GT-R主要著重在性能方面的升級,包括進氣系統改採六角形觸媒轉化器,以降低排氣阻力,提升引擎在低、中速的靈敏反應。原先僅配置在GT-R SpecV版上的後擾流冷卻導管,2011年式GT-R也一併納入其中。
<<2011年式GT-R不僅導入晝行燈組,並於外觀細部稍作修改,改採六角形觸媒轉化器,並換裝原先僅配置在GT-R SpecV版上的後擾流冷卻導管,為其帶來上漲至530匹馬力、62.5公斤米扭力的最大輸出。>>
性能&比較
相較於Porsche 911 GT2重量級對手:;911 GT2最大馬力530匹,車重1,440公斤。兩款性能車款皆採用「大馬力、輕量化」的設計思維,這是多數車廠在打造性能車款所奉行的圭臬。
而GT-R車重達1,740公斤、最大馬力「僅有」530匹的,不論在「大馬力」,或是「輕量化」上都沒佔到便宜;然而在車壇公認難度數一數二、有「綠色地獄」別稱的Nürburgring北賽道上,GT-R卻能以7分26秒70的單圈成績技壓德義雙雄,表現出了「抓地力」在GT-R設計哲學中的重要地位。
GT-R採用Premium Midship前中置引擎的配置,將VR38DETT引擎本體置於前軸後方,使重心向車身中央靠攏;而首度搭載的GR6雙離合器變速系統,則置於後軸位置。如此一來,可讓車身主要重量集中在車體中心位置,並達到前後軸配重接近53:47的均衡比例。
<<未如一般性能車款選擇大馬力、輕量化的途徑,GT-R的設計哲學更強調抓地力和平衡性,將引擎本體和變速箱分置於前後輪軸,以求取機械抓地力的最佳化設定。>>
系統一旦啟動,便能看見引擎轉速迅速向上提升、突破4,000轉的關卡,然後只需將煞車踏板放開,同時維持油門深度,GT-R便能在你我的掌握中向前彈射而出。坐在駕駛座上,只感覺背後像是被人猛踹了一腳,然後在被緊緊地壓在椅背之上,64.5公斤米扭力峰值所帶來的加速力道,化身成為強大的G值與貼背感,直接而清晰的像座艙內的我們襲來。
只好將模式設定回Normal,讓懸吊去處理令人不適的跳動,不過即使在Normal模式之下,GT-R仍舊是一派的硬漢風格,無論是路感或是碾壓過的不平路面,還是可以清楚地透過方向盤、懸吊與底盤感受得到。如果真要把GT-R當作通勤代步工具,或許只剩下Comfort模式可以選擇,在Comfort模式之下,確實惱人的跳動已經能夠有效地被吸收,將其過濾成駕駛所需要的路感回饋,進而去掌握車輪所經過的路面。硬漢、扎實,是我們實際駕駛過GT-R後留下的第一印象。
<<將GT-R的變速箱、懸吊模式調整成「R」模式,但是在臺灣這種地無三里平的路面上,馬上便覺得後悔,因為在R模式之下,GT-R的路感回饋真的太過清晰、彈跳感也太過明顯,只有在鋪裝品質良好的路面或是賽道才能發揮。>>
另外,在追求性能進化的同時,2011年式GT-R透過懸吊彈簧磅數、避震器阻尼、後連桿襯套的調整,也大大提升車主乘坐舒適與操控感受,進一步提升車主高質感的駕馭感受。
規格配備
一、引擎傳動&規格配備
VR38DETT
| 3.8 公升雙渦輪增壓 24 汽門 V6 |
馬力
| 530 匹馬力 / 6,400 rpm |
扭力
| 62.5kgm扭力 / 3,200~5,800 rpm |
汽缸內徑 x 行程
| 95.5 x 88.4 mm |
極速
| 196 mph |
廢氣排放
| 美國 LEV2/ULEV 法規 |
進氣門連續可變汽門正時控制系統 (CVTCS)
| |
具高耐用/低摩擦電漿漸鍍汽缸內壁的鋁合金汽缸體
| |
鋁合金活塞
| |
搭配銥電極火星塞的 Nissan 直接噴射系統
| |
電子線傳控制節氣門
| |
含恆溫冷卻控制及鎂合金油底殼的加壓式潤滑系統
| |
全對稱雙進氣系統及低回壓排氣系統
| |
二次進氣系統 (用以迅速加熱觸媒至峰值清淨效率)
| |
特殊 50:50 混合冷卻液
| ※可選配 |
ATTESA E-TS® 全時四輪傳動 (AWD)
| |
電子循跡控制系統 (TCS)
| |
高性能 1.5–向機械式限滑後差速器
| |
具備三種自選模式 (正常、R 模式、關閉) 的先進車輛動態控制 (VDC)
| |
具備三種自選模式 (正常、R 模式、省油) 的雙離合器 6 速變速箱
| |
全自動排檔或全序列式手排控制 (使用方向盤換檔撥桿)
| |
降檔補油機制
| |
Nissan/Brembo® 剎車系統 –
| 4 輪碟剎,15.4' (前) / 15.0' (後) 浮動雙碟 |
超堅固 6 活塞 (前)/4 活塞 (後) 一體式卡鉗
| |
前懸吊
| 鋁製連桿雙 A 臂式 |
後懸吊
| 鋁製連桿多連桿式 |
具備三種自選模式 (正常、R 模式、舒適) 的 Bilstein® DampTronic® 懸吊繫統
| |
前後中空平衡桿
| |
碳纖維引擎底盤支架
| |
車速感應式動力轉向
| |
方向盤左右死點圈數 2.4 圈
|
<<GT-R的引擎動力已由最初的480匹調漲至530匹。與其搭配的GR6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也在動力不斷調漲中,連帶的一同強化。>>
<<將中控台中央分別控制變速箱、懸吊系統以及VDC-R循跡控制系統的的三組按鈕向上撥至「R」模式,然後在踩住煞車的狀況下同時踏下油門踏板,讓引擎轉速跨越3,000轉的關卡,便能感受GT-R猛暴的加速力道。>>
二、外觀配備
超輕量 RAYS® 鍛造合金輪圈
|
20' x 9.5' (前) 20' x 10.5' (後)
|
近黑色金屬表面處理輪圈
| |
專門開發的輪胎 ,原廠氮氣充填
|
255/40ZRF20 (前) 285/35ZRF20 (後)
|
Dunlop® SP Sport MAXX GT600 DSST CTT
|
高性能抗爆輪胎
|
Dunlop® SP Sport 7010四季抗爆輪胎
|
※可選配
|
搭配複合材質的優化中置
|
(Premium Midship,PM) 一體式高剛性底盤
|
鋁合金引擎蓋、行李廂蓋及車門外側鈑件
| |
壓鑄式鋁合金前避震器座、車頂及車門內部結構
| |
碳纖複合材料前橫構件/水箱支架
| |
風阻係數 – 0.26
| |
車身同色後擾流板
| |
超廣角高亮度LED自動開/關頭燈附AFS主動轉向功能及LED燈眉
| |
LED晝行燈
| |
LED四圓尾燈及第三剎車燈
| |
雙電熱式車身同色車外後視鏡
| |
電動摺疊車外後視鏡
|
三、內部配備
搭配 11 喇叭 (包含雙重低音喇叭) 的 Digital Bose® AM/FM/CD 音響系統
|
具備單鍵操作自動上升/下降的前電動窗
|
9.3 GB Music Box® 數位音樂儲存及播放用硬碟
|
具備自動上鎖功能的電動門鎖
|
MP3/WMA CD 及 DVD 視訊播放能力
|
具備行李廂蓋釋放功能的多功能遙控系統
|
XM® 衛星收音機
|
具備方向盤控制鈕的定速控制系統
|
USB 連接孔,可連接 iPod® 及其他相容裝置
|
具備整合式儀錶的轉向機柱傾斜及伸縮調整
|
Bluetooth® 無線科技串流音響
|
車速感應式可變間歇雨刷
|
方向盤音響控制開關及車速感應式音量控制功能
|
雙遮陽板附燈化妝鏡
|
具備聲控功能的 Nissan 硬碟式導航系統
|
自動調光車內後視鏡
|
XM NavTraffic®、XM NavWeatherTM 3 及 Zagat Survey® 瀏覽
|
12-volt DC 電源插頭 (2)
|
具備自訂功能的多功能顯示系統
|
真皮(含合成麂皮飾件)前座椅
|
具備按鈕式點火開關的 Nissan Intelligent Key®(智慧型鑰匙)
|
駕駛座 8 向電動座椅
|
Bluetooth® 免持行動電話系統
|
加熱式前座椅
|
HomeLink 萬用遙控器
|
真皮包覆方向盤及排檔桿頭
|
雙區域自動溫度控制 (ATC)
|
鋁合金踏板
|
車艙空氣濾清器
|
French-stitched 真皮裁剪儀表板、中控台及車門
|
四、安全配備
具備二階段前輔助氣囊、安全帶感知器及乘客辨別感知器的 Nissan 先進氣囊系統 (AABS)
|
引擎蓋皺摺設計及能量吸收式轉向機柱
|
駕駛及前座乘客側面撞擊輔助氣囊及車頂簾幕式側面撞擊輔助氣囊
|
4 輪防鎖死剎車系統 (ABS) 及電子剎車力分配 (EBD)
|
前座安全帶預縮束緊器及負荷限制器
|
胎壓監測系統 (TPMS)
|
三點式 ALR/ELR 乘客安全帶系統 (ELR 為駕駛座)
|
Rear view CCD倒車顯影系統
|
LATCH 系統 (兒童安全座椅下方固定點及繫帶)
|
Nissan 車輛晶片防盜系統及車輛防盜系統
|
具備前後壓皺區的籠型車體結構
|
<<感恩資料來源:U-CAR>>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